2025-11-05 16:00:10来源:华夏酒报 阅读量:4
最近,2025年前三季度酒业上市公司业绩报告陆续发布,其共同指向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行业的“舒适区”已经消失。在消费趋势变迁、市场竞争升级与政策环境调整的多重作用下,酒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转型,“强者恒强、弱者难立”的马太效应愈发凸显,一场结构性的行业洗牌正在全面展开。
作为行业“压舱石”的白酒板块,整体承压明显。前三季度,贵州茅台以1284.54亿元营收和646.27亿元净利润稳居榜首,其6.36%和6.25%的同比增长,彰显出顶级品牌护城河与抗周期的能力;山西汾酒也以营收上涨5%、净利微增0.48%的表现保持稳健,印证了其持续高端化布局的成效。然而,这无法掩盖板块整体的失速——近九成酒企业绩下滑,部分企业净利润跌幅超过100%,其中,8家酒企更在第三季度陷入亏损。当消费需求转冷、宴请场景收缩、渠道库存压顶,这场席卷名酒与区域酒企的普遍下滑,已成为行业“舒适区”消失的最直接信号。

与白酒的普遍承压相比,啤酒板块展现出相对韧性。前三季度,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珠江啤酒等头部企业营收保持正增长,其中,燕京啤酒营收增长4.57%,净利润大幅提升37.45%。尤为引人注目的是ST西发(拉萨啤酒),在整合重组后,实现营收增长8.57%,净利润暴涨503.98%,展现出区域性品牌在战略调整后释放的惊人动能。近几年,全行业都在加速向高端化、精酿化转型,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等头部企业不断推出高端产品线,推动吨价上行,显示出啤酒行业在品质消费与餐饮复苏趋势中,捕捉结构性机遇的能力。
葡萄酒板块仍未走出调整期。前三季度,ST通葡、威龙股份持续亏损,中信尼雅净利润暴跌63.28%,反映出该品类面临着消费习惯仍待培养、进口酒冲击与国产品牌力薄弱的多重困境。尽管近年其以“国潮”“轻饮”“果酒”等概念寻求突围,但尚未形成有效突破。未来,葡萄酒的出路或在于精准切入细分场景,如在女性消费、健康低醇甚至无醇等领域开辟新增量。
黄酒作为传统品类,体量虽小,却韧性犹存。亮点在于会稽山,其前三季度营收增长14.12%,净利润提升3.23%,领跑黄酒行业;古越龙山在营收微降之下,保持净利润增长,体现了其在成本控制与品牌管理上的精细功力。近年来,为持续破圈,黄酒企业积极融合地域文化与国潮元素,推出气泡、冰镇等即饮型产品以及文创联名款等,试图走近Z世代。然而,该品类仍受限于消费者认知度低与饮用场景单一等瓶颈,破局之路依然漫长。

在酒类流通领域,传统经销商同样面临着“舒适区”的坍塌。电商平台崛起、品牌直营比例提升、终端零售数字化加速,持续挤压着传统经销模式的生存空间,相关企业营收与净利跌幅持续扩大,渠道变革的阵痛愈发清晰。
综合审视,当下,酒业已全面步入一个结构重于增长、质量优于数量的新阶段。在消费理性化、竞争白热化、渠道碎片化的时代洪流中,任何固守旧有模式的“舒适区”都已不复存在。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必须回归价值创造的本源——真正读懂日新月异的消费者,并持续构建难以复制的差异化竞争力。唯其如此,方能在这一轮深度洗牌中,持续穿越周期,建立起新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