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情
  • 出货
  • 找货
  • 资讯
我要出货 我要找货

迎接“历史经典”新身份,白酒如何打通世界的“最后一公里”?

2025-10-29 21:23:04来源:华夏酒报 阅读量:17


 

 

 

2025年,中国白酒产业迎来两大战略转折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酿酒”纳入“历史经典产业”,与丝绸、瓷器、中药并列,推动行业从“限制性产业”跃升为承载中华文明的战略载体;同时,“白酒国际化术语表达体系”构建提上日程,标志着行业从“产品走出去”迈入“文化与标准被认同”的深水区。

这两大事件一内一外、一纵一横,勾勒出清晰的破局逻辑——中国白酒需以“历史经典”夯实内生价值,以“国际话语”打通全球认知,辅以可持续消费生态衔接,方能实现从“中国特产”到“全球烈酒新范式”的跨越。

向内深耕:以“历史经典”定位重塑产业价值内核

“历史经典产业”的定位,并非简单的身份升级,而是行业价值逻辑的根本重构。白酒需跳出“酒精饮品”的单一认知,从文化、科技、产业融合三个维度夯实内生根基,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

●文化升维:从“零散宣传”到“系统叙事”

白酒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千年沉淀的“活态文化遗产”属性,而非孤立的工艺卖点。

行业需构建完整的文化叙事体系:一方面,联合文化机构与高校编纂《中国白酒历史经典丛书》,串联“杜康造酒”的起源传说、“曲为酒之骨”的工艺智慧、“酒以成礼”的社会功能,将碎片化的文化元素整合为“时间+匠心+礼仪”的完整故事线,让白酒成为传递中华文明的载体;另一方面,推动工艺与非遗保护深度绑定,将“泥窖建造技艺”“大曲制作技艺”纳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通过“非遗工坊开放日”“大师技艺展演”等活动,让抽象文化转化为“可看、可触、可感”的体验,强化“历史经典”的稀缺性与独特性。

●科技赋能:用“现代技术”激活传统工艺

“历史经典”绝非故步自封,数智化与绿色化是破解行业“经验依赖”的关键。

其一,落地“智慧酿造”,利用物联网实时监测窖池温湿度、微生物群落变化,通过大数据模型优化发酵参数,将传统“看天吃饭”的经验工艺,转化为“数据可控”的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稳定性;其二,攻坚核心技术,联合江南大学、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等机构建立实验室,针对“固态发酵微生物机制”“陈酿风味转化规律”开展研究,将“勾调”从“凭感觉的技艺”升级为“靠数据的风味设计”;其三,践行绿色生产,推广“酒糟资源化利用”“窖池废水循环处理”技术,既契合“双碳”战略,又降低环保成本,为“历史经典产业”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基因。

●产业融合:从“单一生产”到“生态协同”

政策提出的“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与“提倡优质优价、反对低价劣质”,为行业健康发展扫清了障碍,也为“产业融合”提供了方向。

龙头酒企需发挥整合作用,通过并购重组区域优质酒企,盘活闲置产能、整合原粮供应链,形成“川黔酱香型”“江淮浓香型” 等核心产区集群,提升行业集中度;区域酒企则需深耕地域特色,打造“历史经典+旅游”的差异化路径——如山西酒企结合晋商文化开发“票号酒文化体验游”,让消费者参与“古法蒸馏”“酒器制作”,实现了从“酒厂观光”到“文化沉浸”的体验升级。
 

同时,拓展“白酒+文创”“白酒+康养”跨界领域,开发“低度养生酒”“酒文化IP周边”,拓宽产业边界。

●向外破壁:以“国际化术语体系”构建全球认知话语权

若说“历史经典”是中国白酒的“里子”,那么,“国际化术语体系”便是其走向世界的“面子”与“通行证”。当前,白酒出海最大的障碍并非口感,而是“认知混乱”——海外市场将白酒误归为“中国威士忌”“米酒”,“酱香型”被误解为“酱油味”,直接拉低了产品的形象。构建科学、精准、跨文化的术语体系,是破解“液体刀片”等负面标签、实现文化输出的战略基石。

●锚定术语构建原则:平衡“文化坚守”与“国际适配”

体系构建需遵循“标准化、适配化、分级化、动态化”四大原则,避免“全盘西化”或“自说自话”。

标准化是根基,以2022年《白酒工业术语》为基准,明确白酒“中国本土谷物蒸馏酒”的核心定义,对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相关标准,避免概念模糊导致的认知偏差;适配化是关键,跳出“直译陷阱”——将“醇厚绵柔”转化为“口感圆润、余韵顺滑”,“回味甘甜”转化为“甘甜余韵持久”,用国际烈酒通用的感官语言搭建认知桥梁;分级化是策略,酒标标注需简洁(如“酱香型白酒,酒精度53%”),学术交流补充工艺细节(如“酱香型白酒采用固态发酵,发酵周期长”),市场宣传融入文化内涵(如“陈酿白酒,凝聚时间风味”),按需传递信息;动态化是保障,建立“海外反馈-专家评估-术语优化”闭环,根据不同市场认知变化调整表述,确保术语始终贴合国际语境。

●打造术语落地闭环:从“纸面标准”到“市场竞争力”
 

术语体系不能停留在“纸面上”,而是需要通过“标准-应用-教育-认证”的闭环转化为实效。

首先,建立权威载体,由中国酒业协会牵头,联合高校、龙头企业编制《白酒国际化术语大典》,收录“术语定义、应用场景、文化注释”,并开发多语言线上查询平台,方便海外经销商、媒体、消费者随时查阅;

其次,统一应用场景,要求出口产品包装、英文官网、跨境电商详情页等强制使用规范术语,如在酒标背面补充“固态发酵工艺”“陈酿年限”等信息——某酒企试点后,海外消费者对白酒工艺的认知度从32%提升至68%,证明了规范应用能有效降低认知成本;

再次,对接国际规则,主动推动白酒术语纳入ISO国际标准,同时,与国际葡萄酒与烈酒教育基金会(WSET)合作,将白酒知识与术语纳入其认证课程,从“行业教育源头”培养专业认知;

最后,强化行业培训,针对出口企业开展术语应用培训,合格者颁发认证证书,并将术语应用能力纳入出口资质审核,从源头减少表述错误。

●重塑品牌国际叙事:从“自说自话”到“文化共鸣”

术语体系是品牌叙事的“骨架”,白酒企业需摒弃“东方神秘主义”的宣传方式,用国际受众可理解的逻辑讲好故事。例如,推广酱香型白酒时,不只是单纯地强调“工艺独特”,而是要结合术语解释“长时间固态发酵,形成丰富风味物质,口感醇厚且余韵长”;举办海外品鉴会时,通过“工艺演示+感官体验”,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固态发酵”与其他蒸馏酒工艺的差异,而非仅强调“历史悠久”。

同时,结合不同市场的文化特点,调整叙事重点——在欧美市场突出“白酒的多元饮用场景”,如搭配餐食、调制鸡尾酒;在东南亚市场则强调“白酒与节庆文化的关联”,让品牌故事与当地生活方式产生共鸣,逐步打破“中国特产”的局限。

中间支撑:构建可持续消费生态衔接内外价值

无论是“历史经典”的内生升级,还是“术语体系”的外向破壁,最终都需要落地于消费市场。当前,白酒行业面临“高端市场拥挤、大众市场萎缩”的结构性矛盾,需通过“产品-场景-人群”三维调整,实现供需匹配,衔接内外价值。

●产品分层:兼顾“文化稀缺”与“日常友好”

针对高端市场,聚焦“历史经典”的文化稀缺性,推出“年份酒”“生肖纪念酒”等产品,用“陈酿10年”“限量发售”强化“时间价值”,契合国际高端烈酒消费逻辑;针对大众市场,开发“低度化、小瓶装、场景化”产品,如酒精度38%的“轻奢小瓶酒”,标注“易饮性”“可调制性”等特点,适配年轻消费者的“微醺社交”需求;针对国际市场,推出“基础款白酒”,简化包装、突出香型标识,降低海外消费者的尝试门槛。

●场景拓展:从“商务宴请”到“多元体验”

国内市场需跳出“商务宴请”单一场景,拓展“家庭聚会”“朋友小酌”“自饮品鉴”等多元场景——如推出“家庭礼盒装”,搭配“简易品鉴指南”,用通俗语言解释“清香型=清爽易饮”“浓香型=醇厚饱满”。国际市场需适配当地消费习惯,在欧美市场推出“白酒鸡尾酒套装”,提供“白酒+苏打水+柠檬”的调制配方;在东南亚市场结合夜市文化推出“冰镇白酒”,让白酒融入当地生活场景。
 

●人群触达:用“年轻化语言”连接新一代

针对国内Z世代,通过“国潮IP联名”“短视频内容营销”传递品牌文化,如与故宫、敦煌合作推出限定包装,用“传统工艺×现代美学”的叙事,让“历史经典”变得鲜活;针对国际年轻消费者,利用短视频平台(如TikTok、YouTube等),邀请海外意见领袖(KOL)制作品鉴视频,如《3分钟读懂白酒香型》《白酒与威士忌:风味大比拼》,用轻松易懂的方式降低认知门槛,让中国白酒成为年轻群体的“新潮流饮品”。

长期主义下的“全球白酒”之路

中国白酒的破局,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需要全行业践行“长期主义”的系统工程。对内,需以“历史经典”为锚,在文化传承中创新、在产业协同中升级,让白酒从“消费商品”跃升为承载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对外,需以“国际化术语体系”为帆,在坚守工艺基因的同时适配国际语境,让中国白酒从“中国的烈酒”转变为“世界的烈酒”。

当“酱香型”不再被误解为“酱油味”,当“勾调”被视作“风味设计的艺术”,当全球消费者能准确描述白酒的“醇厚”“顺滑”“余韵”时,中国白酒才算真正实现从“产品输出”到“文化认同”的跨越。
 

这一过程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每一次文化叙事的深化、每一个术语的精准应用、每一款产品的场景适配,都是在为“全球白酒”的未来铺路——因为真正的全球品类,既要扎根本土的文化根基,更要具备拥抱世界的开放姿态。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云酒说)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