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情
  • 出货
  • 找货
  • 资讯
我要出货 我要找货

习酒集团:河清知酒美 山绿产业兴

2025-08-15 15:12:45来源:云酒说 阅读量:4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20年前,“两山”理念如同春风,吹响了贵州白酒产业绿色发展的主旋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成为贵州白酒跨越式发展的方向指引,更是关乎整个产业生存与发展根本的“绿色觉醒”。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贵州白酒产业的必然选择,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更不能走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歪路。

转型之始,阵痛如影随形。但随着保护生态就是保护酿造根基这一观点的提出,并逐渐成为贵州白酒企业的集体共识,一场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重塑之旅坚定启航,在20年的守护与蝶变间不断创造奇迹。只此青绿的贵州白酒,在“含绿量”与“含金量”之间动能转换,越发澎湃。

与山为友 与河为伴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从贵阳市出发,经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沿赤水河旅游公路一路向北,大约50公里处,进入遵义市习水县习酒镇。两岸风光秀丽,盛景迭出,赤水河在此变得狭窄,这里便是久负盛名的二郎滩渡口。沿河而建的酒厂灰瓦白墙、错落有致,这里本是一座幽远宁静的西南边陲小镇,但习酒厂区热火朝天的酿酒场景,为其增添了蓬勃生机。漫步其间,举目山峦叠翠,俯身可捧一汪清泉,赤水河如一条翠色丝带蜿蜒舒展,水声潺潺。从河底往高处走,迎面清风徐来,空气中弥漫的酒香让人流连忘返。行至山顶,俯瞰整个习水“十里酒城”,厂在绿中,绿在山中。8月的夏季虽不是赏花时节,但傍晚时分,仍有许多游客与当地村民出门漫步,因为“十里酒城”植被种类丰富,放眼望去满目绿意,酒香伴随着青草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生于斯长于斯的习酒,既是这片青山绿水孕育的孩子,也是这片绿色生态实现平衡发展的主人。

早在1992年,习酒便开展千里赤水河考察行动,了解赤水河、宣传赤水河、保护赤水河是考察行动的宗旨。来自贵州的16位人文学者,从赤水河中游习水县溯河而上,实地考察,走访各地群众,搜集分析大量资料,翻阅县志、地方志,寻根问果。综合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察团的初步判断,赤水河源头很可能是在云南省镇雄县境内果珠乡鱼洞河上游一个名为“滮水岩”的地方。为了印证这个判断的正确性,考察团从“滮水岩”沿河而行,遇伏流时,就向当地村民借来一些谷糠撒进河道,看谷糠从哪里漂出来。历经数次伏流明流转化,谷糠确实从鱼洞河洞口流出。至此,考察团最终锁定了赤水河的源头,并在“滮水岩”立碑纪念。这次千里寻源,令赤水河的丈量长度增加了86.5公里,也令曾经无人问津的“滮水岩”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与保护。赤水河作为一条没有被污染的长江支流,不仅哺育了沿岸的劳动人民,也酝酿了举世闻名的贵州白酒。作为这条玉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习酒对赤水河的关爱,既是生存之基,也是发展之要。生态投入非为成本,实乃塑造未来之远见投资。习酒连续11年不间断为赤水河增植添绿,只为让地面有树、有草,河里有鱼、有虾,现已累计植树3.4万余株,绿化面积1300余亩。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赤水河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除了常规植被之外,习酒还陆续栽种了红心柚、五月桃、砂糖橘、香蕉、杨梅等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果树苗木,不仅为赤水河增添了满目青翠的绿色,也为习酒厂区花果飘香种下了一片绿意盎然的希望。

河清酒美 天人共酿

常言道:灵泉之地,必有佳酿。对中国白酒而言,水质决定品质,赤水河是贵州白酒的核心酿造水源,其水质直接影响酒体风味。优质的水源保障了茅台、习酒等名酒的不可复制性。从2013年到2023年,赤水河干流水质从II类提升至I类标准,流域24个水质监测断面的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同期,赤水河沿岸的酱香白酒产业年产值从480亿元跃升至1500亿元。10年时间,生态保护的密码已融入每一滴贵州白酒当中。2018年,习酒向云南镇雄县捐赠生态扶贫资金400万元,立志建设责任共担、生态共享、发展共赢的“连心河”;2022年,习酒向上海长鱼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捐赠生态保护修复专项基金665万元,用于开展以赤水河流域为主的生态保护与修复;2023年8月,“习酒·吾老安康”公益项目注意到护林员这一特殊群体,捐出慈善基金620.88万元,专项用于赤水河流域护林员的生活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2024年8月,习酒再次捐出慈善基金615万元款物,继向云贵川近2000名赤水河流域护林员送去温暖后,以实际行动再次惠及鄂渝黔3000名乌江流域守绿人。

可以说,几十年来,习酒的绿色发展理念浸润在方方面面。习酒的绿色发展之路,从来不是独善其身的孤芳自赏,而是与脚下这片土地、与世代生活于此的乡亲们同频共振、携手共进的交响乐章。习酒深知,企业的发展必须深深扎根于地方,回馈于乡土。最生动的写照,莫过于赤水河沿岸那些如火如荼的高粱种植基地。习酒将生态原料基地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优先在赤水河流域适宜区域布局,大力推广生态化、标准化种植技术。通过“公司+政府+供应商+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不仅牢牢锁定了酿造所需的高品质、绿色原料,更重要的是,这条“绿色产业链”直接惠及当地数万农户。酿酒产生的大量酒糟曾是一大负担,但习酒却从中看到了“点糟成金”的契机。通过创新工艺,将酒糟与废弃窖泥科学配伍,送入专用车间进行深度生物发酵,最终转化为高品质的有机肥料。这些带着酒香的肥料,被提供给周边农户用于高粱、小麦种植。好粮回馈好酒,形成一个“酒—糟—肥—粮—酒”的完美闭环。赤水河的碧波虽不言语,但每一只苍鹭的“撒欢”,每一条鱼翔浅底,每一朵山花烂漫,每一滴酒香四溢,都是习酒与生态的深情对望。

民富业兴 国企担当

为将“含绿量”转化为发展的“含金量”,习酒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自2019年起,习酒连续5年获得贵州省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用评价A级及以上,并于2021年获得A+。同年,习酒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2022年,以“降低金钻纸箱损耗率”为课题,在第47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大会(ICQCC)上获得特等金奖,获评贵州省“AAAAA 级(五A级)生态酿酒企业”。2023年,同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一同研究应用的酱香型白酒生产废水处理新型工艺,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这一组组数据与荣誉,都是习酒坚守生态底线的回报。从绿水青山中来,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得天独厚的生态酿造资源在1.5万余名习酒人的爱护下绵绵不绝,引领着习酒高质量发展,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生态环保,既有利于产区发展,也能够凸显企业和产区的硬实力。保护赤水河,不仅是保护习酒的酿造命脉,更是生态与品质共生的“习酒方案”。通过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和智能监测,守护好“美酒河”的纯净与生机,让每一滴习酒都凝聚着自然精华。

习酒深知,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助力产业经济跃升。一瓶习酒,让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习水县,快步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大赛道。数据显示,2024年习水县白酒产能突破20万千升,产量完成17万千升,产值达到28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93亿元,完成税收97.9亿元。这其中,习酒功不可没。破与立中嬗变,改与建中新生的习酒集团,一次次用加速发展的姿态,激情演绎着大企业有大担当的情怀。从绿色环保到绿色生态,再到生态文明,习酒对当地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推动和助力,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的增长上,更体现在对区域经济生态的深度赋能上。2024年,习水共发展订单酒用高粱面积16.81万亩,完成收购任务4.1万吨,实现产值4.5亿元,带动全县3.92万户农户参与其中。习酒酒用高粱种植农户可按照红缨子高粱种子每亩0.75公斤、有机肥每亩150公斤、生物制剂每亩1瓶的数量,免费获得农资,并享受免费农业保险,直接带动数万名农户增收。此外,蓬勃发展的白酒产业也为包材配套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广阔市场。2024年,习水县完成白酒包材产值13亿元,白酒包材本地配套率达60%。在发展过程中,得益于生态优势,习酒上线“君品荟”数字化运营平台,潜心打造“半坡山色”农特品牌,扶持本土高品质农特产品发展,助力“黔货出山”。带一产、促三产,习酒持续发力。2024年,习水县接待游客137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9.8亿元。其中,总建筑面积9358平方米的习酒文化城,以“航船”造型矗立赤水河畔,成为集酿酒工艺展示、红色文化传承、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地标,吸引了大量游客打卡参观。同时,习酒等酒企通过建设高粱示范基地、开放生产车间等,形成“工业+旅游”的融合业态,带动4万余人就业。习酒的绿色发展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修复投入带来的不仅是绿水青山,更是品牌价值的金山银山。要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既需要在发展中守护生态的坚定决心,也需要在守护中寻找发展新机的智慧。只有当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融入产业血脉,绿水青山才不是遥远的风景,成为可触摸、可丈量、可传承的产业财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份敬畏与守护,正是习酒对“两山”理念最朴实的践行。在赤水河碧波之畔,习酒将继续以行动为笔,以山河为卷,书写一个企业与一条河流、一片土地共生共荣、生生不息的绿色传奇。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云酒说)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